誰在伴孩子長大(簡體書), 詩書坊

NT$150

誰在伴孩子長大(簡體書)

誰在伴孩子長大(簡體書)
作者 作者:Martin Large(英) (譯:李澤武邵蕊)
此書庫存售完即絕版
中文說明 

 一.電子時代的產物

電視,電腦,電影,遊戲機,手機等

 

二.探討不同時代下的童年生活

電子時代前的童年生活

電視的擁有率還不是很高,孩子們主要以戶外自由玩耍為主,而且當時的電視節目內容較少,比較單純,廣告燈相對少很多,孩子們的生活環境相對單純化,由於電腦沒有介入,所以孩子和大自然的接觸更多,和父母在一起講故事,交流的機會更多,當時的生活節奏也沒有那麼快,家庭的親情感更濃郁。同時在那個時代電話,手機也沒有大範圍出現,所以人們的交流主要靠書信或者見面交流,人情味更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單純,孩子的伙伴也較多些,孩子得到的活動的時間也更多,沒有那麼大的學習上的壓力。

 

電子時代的童年狀況

90年代初期電腦慢慢開始進入家庭,電視更加廣泛的普及,甚至客廳臥室各有一台電視,到目前電腦在一個家庭中甚至不止一台,人們大量的時間在和電視電腦手機打交道。而現階段大部分的學習都開始引入了電腦課程,電子媒介成為衡量學校硬件設施的一個重要標準。 90後出生的孩子們出生在一個信息狂轟濫炸的時代,各種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鋪天蓋地,孩子們過早地被這些信息所迷惑,困擾,安靜的心靈被攪亂,隨著手機的普遍使用,甚至在小學就有孩子用手機。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信任感慢慢被摧毀,成人擔心孩子在外界的危險,如拐賣兒童等犯罪現象,所以選擇讓孩子在家裡看電視或者玩電腦,孩子戶外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與人溝通的能力逐漸變弱,各種問題開始出現。而父母工作生存的壓力,導致生活節奏不斷加速,沒有固定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人與孩子間的問題也日益出現並加劇,成人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內心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的東西和壓力。電視成了電子保姆,我們的生活因為電子產品的大量介入出現了各種問題;孩子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教育的問題,環境的問題。

 

電視,電影,電腦這些科技以將童年徹底摧毀。它將童年的多姿多彩抹煞,孩子不得不為了成為優秀的大人兒努力學習。任何人都會看電視,這不僅僅是純真的泯滅,更是逐漸發展,逐漸發現的童年的枯萎,童年被驅趕著,以加快的速度走向衰亡,現在的兒童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精力旺盛。

 

三.呈現出來的問題

1. 孩子的問題

身體上:眼睛的疾病比以往增加,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近視,弱視,散光,眼睛疲勞等狀況;

        由於長時間坐著,缺少活動, 頸部,背部,肩部,手臂等骨骼肌肉發育受到影響,有的出現腕關節,肘關節肌肉抽動的症狀;

        胃病,糖尿病,肥胖症病例增加

        頭疼,失眠,飲食困難等

心理上:多動症,自閉症,語言障礙,學習障礙,溝通障礙,思維混亂,焦慮,暴力,攻擊性行為,重複性緊張傷害,電視上癮症,不良道德行為,冷漠,不能安靜,專注力,想像力,創造力被破壞。

 

2. 家庭的問題

家庭成員間真正地溝通變少了,缺少溝通的興趣與話題,被電視電腦佔據了過多的時間,父母和孩子間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也少了很多,孩子得不到真正的關愛。由於電視電腦媒介傳遞的信息五花八門,人們的價值觀,生活觀被潛在的改變,變得盲從,焦慮,越來越多失去心靈的空間,內心不再能安靜,電子媒介傳遞的信息把人們從心靈的世界拉到商業和物質的世界,這也是促成家庭離婚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

 

3.社會的問題

   電子媒介的大肆介入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傳統的一些好的價值體系,道德觀念被顛覆,人與人之間隔閡越來越深,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的生活趨於忙亂,人情味慢慢變淡。

 

4.教育的問題

電子技術的引入,使得教育行業一陣電腦熱,甚至在某些幼兒園就開始教授電腦課程,教育者對電子技術的引入缺乏慎重的考量,盲目引入,而忽視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學校花在教育科技上的支出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5.環境的問題

電子產品的大規模大範圍的使用,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並且造成對環境的影響。如手機電池的回收渠道沒有很好的建立。電腦電視手機等對人體的輻射成為了潛在的危險。

 

四.相關的原因

   總述:這個時代,人類歷史上嬰兒和幼兒是第一次暴露在快速增長的現代科技的腳步下,世界被無休止地加速了,造成的結果是不再有孩子的孩提時代。

1.回顧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時的狀態

眼睛茫然空白,臉上表情呆滯,彷彿被催眠了,

   戶外活動時的狀態:放鬆,愉悅,平和,安靜

 

2.幾個相關的原因

(1).電腦電視的工作原理對人體的傷害

電腦電視的顯示屏出現的畫面是以波動的形式出現的,由於電視畫面在不斷的更換中,所以這種波動的頻率非常快,而人體作為一種固態的形式存在於地球上,人體也是一種波動的狀態,只是人體的波動頻率是相當慢的,當顯示屏畫面不斷的通過我們的眼睛,進入神經系統,通過人體器官時,人體就接受了這種極快速的波動,對身體造成乾擾,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接受長時間的這麼多的電磁波的干擾,於是看完電視或者電腦後他們需要釋放出這些高頻率的波動,於是他們需要大量的大力度的活動來保護自己,所以經常看電腦電視的孩子得多動症的機率也多。

 

(2) 電腦電視都是通過電子掃描成像。由無數微小的熒光點構成625條線,再通過陰極射線掃描器向隔行發射的電子激活。眼睛接受每個熒光點並傳遞給大腦,大腦再將每一個掃描格式下的點填滿,而我們的意識無法察覺。唯一的圖像就是大腦通過連接所需要的亮點再構成圖像,就像濾茶器或兒童圖畫書裡一頁分散的點通過線段連接起來構成圖畫一樣。

熒屏的亮點每秒掃描30-50次,盯著熒屏看會造成視覺系統疲勞,因為眼睛和知覺大腦每秒只能記錄不超過20次的視覺刺激。這種眼睛粘到顯示屏上所帶來的肌體反應就是感覺有點跟不上電子掃描的速度。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房間裡,電視開著,但節目內容對你來說沒什麼意思,同時屋裡另一個人在做著其他事情,但他的目光仍不時的被電視吸引過來。

 

(3)一些專家學者通過實驗發現:顯像管發射出的一種特殊的光線能夠造成大腦活動的中斷。人類的神經系統無法識別或處理這種光線。原因有二,首先,顯示屏光線是放射性而非照明性。其次是顯示屏圖像忽明忽暗,不停跳動。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物體本身不發光,是通過反射照明光源使其可見。但如果我們盯著光源本身看,看到的就是高強度的放射光線;同時頻閃的光線使人產生習慣----大腦適應了這種光線的跳動後視線就被攫獲,於是人們就緊盯著顯示屏不放了。有人把電視比做用電子信號來控制大腦的高科技催眠師。 “假使觀看者就一直這樣看下去,他們幾乎不會思考自己到底看的是什麼。”

     這又被稱為“看電視是一種知覺層面上的夢遊。”

 

(4)另一個發現是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大腦再觀看電視時的生理反應。通過大腦X光電圖觀察腦電波變化。發現每30秒腦電波就從BETE波形轉換成ALPHA波形一次。 BETA波形表示靈敏而清醒的注意力,而ALPHA波形則表示注意力不集中,不夠專注,也就是潛意識的做夢和漫無目的的狀態。而對於孩子的實驗卻發現“孩子的腦電波幾乎全程處於ALPHA波狀態。這就是說,他們看電視時並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精神並不集中,也沒有任何反應,只是和周圍的世界隔離開了。”

 

(5) 電視關閉了負責邏輯思考的左腦,讓右腦敞開吸收任何進入的影像。人的左腦負責處理連續的語言,邏輯,分析和推理,每次只處理一個刺激點,然後形成有序的思考,而左腦在看電視時卻被關閉了。右腦負責形象、顏色、節奏和情感,並且不加批判地處理進入的信息。看電視會導致警覺力下降。

很多人利用電腦做文字處理工作、製作電子數據表、發郵件或玩遊戲時是需要清醒的注意力的。但是研究發現,我們需要作出額外的努力才能保證大腦的正常工作,因為我們的大腦再時刻抗拒著“大腦對電子媒體的反應”,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電腦前工作時容易疲勞的原因。

(6) 從自然光線的生活環境到人造光線為主導的環境的改變已經引起了“光照綜合症”我們已經被淹沒在無處不有的白熾燈、熒光燈和電視光線中,但我們的身體卻嚴重缺乏自然光線的滋養。 “光照綜合症”會引起精力衰退、抵抗力下降、及多動症的等健康危機,甚至可能會導致攻擊性行為、心髒病和癌症。

 

(7) 媒體暴力不僅讓兒童認識並模仿其內容,還會使兒童對暴力產生“精神免疫”和“感覺鈍化”。如果經常觀看暴力鏡頭,可能會使人們對暴力和恐怖習以為常,認為它是生活中很真實的一部分,兒童重複觀看電視暴力,很可能對真實生活中的暴力受害者不會給予積極地同情。

       “感覺鈍化”是讓人們慢慢失去正常的感覺,直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著令人驚詫的事件而無動於衷的過程。電視播放的大量兇殺打鬥就可以成為大眾感覺鈍化。

      暴力的另外一種形式體現在對人群的臉譜化模式化塑造。如對性別模式化,對老齡模式化及民族歧視等。對人的模式化塑造會導致人們對待他人的暴力行為,因為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再能夠將對方看做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是歸類到某一特定的群體中。

五.如何應對

對於使用電子媒體,家長們是否能夠做出清醒而負責任的選擇呢?問問自己最有用的一個問題“電子媒體對我的孩子,包括我自己是否是真的健康的呢?”然後通過觀察你的孩子來找出答案。觀察他們看電視、玩遊戲、用電腦的狀態,問自己是不是喜歡看到他們那個樣子。再觀察他們玩耍、畫畫或爬樹,問自己更傾向於孩子的哪種狀態。有一點值得記住的是,沒有一個帶大孩子的家長說過“我希望那時候跟孩子多看看電視。”

拿掉電子產品後我們能做什麼?

      玩耍的空間、半成品的玩具、四季桌、運動角、書籍、故事時間、慶祝節日、音樂角,戶外玩耍空間、烹飪、手工及其他活動

 

 

作為父母,你能夠讓你的孩子擁有不同的童年體驗:我們不是無情的科技侵略和媒體機器下無助的受害者,我們能夠承擔起責任,保護我們的孩子最大限度地不受氾濫的媒體文化的毒害。

有一些父母,他們無畏地挑戰自己文化的強壓。這些父母不僅僅在幫助他們的孩子擁有真正的童年,他們孩子幫助保持人類傳統的鮮活。我們的文化幾乎已經遺忘兒童需要一個童年生活,這些還在堅持著這個真理並為之奮鬥的人們,將會對世界作出偉大的貢獻!

 

備註 

ISBM:9787806808344   太白文藝出版社 

中文簡體

中文簡體;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較大;封面老舊、出現因配送到台灣時產生的小磨痕、些許凹痕等均屬常態。請可接受者再下訂;謝謝。

評論

品牌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產品.
進階搜尋
0 商品
分享產品
Share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