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陪伴(簡體書), 詩書坊

NT$150

愛和陪伴(簡體書)

愛和陪伴(簡體書)
作者

雪寧:華德福教育研修者。著名作曲家付林的女兒。 在做媽媽之前,她擁有成功的事業,
是我國第一代明星經紀人,創辦了大陸第一家經紀公司——藍月明星經紀公司。
與齊秦、任賢齊、劉若英、蔡依林等兩岸三地眾多藝人都有合作,創辦過娛樂雜誌,
創作了《故鄉的雪》《香港別來無恙》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作品,
並與父親合著了《流行歌詞寫作新概念》一書。 婚後,與老公定居臺灣,
自2003年愛女小袋鼠降生後,專心做一名“袋鼠媽媽”,潛心研究幼稚教育,
重視“親職教育”,曾專門研習華福德教育的育兒理論和兒童哲學,
是華福德教育理論的宣導者,專門參加了由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和
臺北史代納學校組織的關於兒童哲學、幼稚教育等相關培訓,
學習了生命傳記、從格林童話看幼稚教育、親子廚藝、從幼稚教育看室內設計、
優律斯美(音舞)、手工、烘焙、拼布等相關課程,臺灣育兒雜誌撰稿人。

中文說明 

編輯推薦

著名主持人、時尚辣媽李靜&資深音樂人、溫情老爸黃小茂 隆重推薦一本“會呼吸”的教育生活書!
閱讀這本書,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具有內在力量的人這是一位用心媽媽寫給那些有心媽媽的一本好書。
仿佛媽媽們的閒聊,有趣有益。反思自己的成長,在缺失中為你的孩子們點燃一盞燈。
——著名主持人李靜、資深音樂人黃小茂夫婦雪甯對孩子的一哭一笑、一舉一動都觀察細緻,呵護備至。
她非常關注孩子身、心、靈的平衡發展,並像對待大人般尊重孩子,讓愛融進孩子幼小的心房。
在她的養育下,小外孫女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活潑、獨立,有著廣泛愛好和自我特質的孩子。
——著名音樂家、作者父親付林

 

內容推薦

作者雪甯是一位華德福教育研修者,也是樂活式生活方式地提倡者,她主張有內涵、有生命力、環保的生活方式。
她將這種理念帶入育兒生活中,並放慢腳步,用愛和陪伴靜待孩子成長。
作者認為“教孩子如何過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本書處處可以體現作者的生活理念和育兒理念,
從媽媽心經——媽媽的知覺與反思;媽媽小法術——感知孩子的世界;樂活家庭——愛上“家”文化;
童話生活——與寶貝一起在生活中獲得滋養;夢幻學校——臺北幼稚園生活,
向讀者介紹如何讓孩子擁有一種“會呼吸”的生活,
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在意志力、情感能力、感知能力、思考力、社交能力與專注力、想像力的培養,
希望讀者在閱讀中有感動、有體味、有收穫,幫助孩子學會等待、獲得歸屬感,成為一個具有內在力量的人

 
部份內容試閱

教育到底是什麼

如果父母不是真正地快樂生活著,那麼給孩子創造快樂的情景就變成了一場表演,孩子所接受的學習也只能
是身心無法合一的虛假生活。

“我要怎樣教育我的小孩?”

“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能夠為孩子鋪什麼樣的路?”

……

每個父母自覺不自覺地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設定。

但是,孩子真的可以按照父母的設定長大嗎?而這樣設定的到底是誰的人生?

現代社會資訊快速而氾濫,教育門類繁多,各種早教機構林立,教育口號響亮而且深具理論支持,
並且在商業利益的猛推下(父母的錢最好賺),父母很容易掉入“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陷阱裡。

很多父母在孩子還沒出生時就開始買很多可以刺激孩子腦部發展的玩具和童書;孩子還沒學會唱歌,
就把鋼琴準備好;孩子還不會叫媽媽,但英文CD已經準備了一大套;孩子還沒學會走路,
就開始參加嬰兒團體課程……

父母不滿足于孩子自自然然地長大,生怕孩子的天分因為父母沒有開發而被埋沒。

我也曾有這方面的迷思。在小袋鼠幼年期就帶她參加團體的活動課程。後來才發覺,
其實嬰兒期的孩子在母親的陪伴下,在有規律的生活中,吃得飽、穿得暖、睡得足、
尿布乾爽就已經足夠。而到了幼兒期,再給予一個安全乾淨、可以自由探索的家和離家不遠的熟悉的、
有著花草樹木小鳥的室外自然環境也已足夠。

這是因為,孩子不是早說話就會成為語言天才;不是早會數數就數學優異;
不是早會背唐詩就可以成為作家……當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能量發展自我的身體和心智,
過早地學習和訓練頭腦才藝,反而會讓他們提早失去興趣熱情,
沒有了最初因好奇而探索世界的原動力,也有礙身體健康。

童年,不是一個效能工廠,也不是一次嚴肅的論文成果發表。

讓孩子自然成長,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嗎?這似乎是父母把自我對於未來的恐懼透射在孩子身上。

也有很多父母講:“我對孩子的期望就是他可以快樂地長大。”

孩子如何快樂地長大?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以孩子的快樂為全部考量,他們舉家從臺北搬到外地。
為了尋求孩子可以快樂受教育的空間,母親放棄自己的工作、興趣愛好、朋友,
而父親因工作關係每天在臺北與居住地長途奔波,甚至還要忍受“妻離子散”,
獨自在臺北生活……父母對於孩子的快樂成長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自己的快樂,並寧願以犧牲自己的生活為代價。

可是這樣是健康的教育觀念嗎?或許又陷入了另一個迷思,孩子的快樂是教育的全部嗎?

我也是為了孩子而放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曾經一段日子我生活的全部時間空間都是圍繞孩子而運轉。
在我帶孩子參加幼兒團體課程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其實那些課程不是孩子需要,而是我這個母親的需求。
因為我當時在臺北沒有工作,又沒有親戚朋友。在這種狀況下,每天24小時只埋首于孩子的生活,
而沒有了與社會的交接點。我深刻感悟到做全職媽媽認真對待孩子教養雖然很重要,
但不應該佔據我的全部時間、精力和金錢。於是,我把孩子提早了半年送去上半天的幼稚園,
這樣每天我擁有了半天的自我空間和時間。我利用這個時間去上自己喜歡的課程完善自我成長,
去和老公約會增加夫妻交流,去和朋友聚會融入臺北社會,去獨自靜下心來看書、寫作、自我內省,
去打理生活瑣碎呈現我真正想要的面貌,甚至好好地睡一大覺放鬆身體……因這個半天的身份轉化,
我的身心得到滿足,在更多層面找回自我,讓很多快樂的源泉來自於自己。
這樣當我面對孩子的時候更是充滿了正向的能量。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快樂長大,必須首先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如果父母不是真正地快樂生活著,
那麼給孩子創造快樂的情景就變成了一場表演,孩子所接受的學習也只能是身心無法合一的虛假生活。

大多數父母都已經給予孩子很豐富的環境,不需要為了讓孩子有個完美的受教環境而犧牲家庭的整體利益。
我們大人都知道,其實很多的成長是在痛苦中獲得的,讓孩子有機會同時擁有快樂和不快樂的經驗,
並清楚地知道家永遠在那裡,愛永遠支持他時,孩子必然發展出自我認知的能力,而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教育真正的焦點不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父母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父母要把所有的期待放在自我身上。當父母做好真實的自己,建立豐富而滿足的人生時,
就會發現孩子正默默地跟隨著。

 
備註 ISBN編號 : 9787512705180  
評論

品牌
快速尋找
 
使用關鍵詞尋找您想要的產品.
進階搜尋
0 商品
分享產品
Share via E-Mail